1 创刊历史
1.1 创刊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大豆最大生产国,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巴西大豆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已超过我国。随着大豆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大豆专业性杂志也随之产生,如美国大豆协会出版的《Soybean Digest》,英国CAB出版的《Soybean Abstracts》和美国大豆遗传学会出版的《Soybean Genetic Newsletter》,前二者为文摘性月刊,后者为单一学科的年刊。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并有以世界知名大豆专家王金陵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大豆科研队伍,因此,在我国创办学术性强的大豆期刊,就尤为必要。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论述,为《大豆科学》杂志的诞生创造了适宜条件。另外,我国大豆科技工作者也亟需开辟一个交流大豆科技成果的园地。因此,创办《大豆科学》上顺天时,下合民意。《大豆科学》创刊于1982年,主办单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创办人有王金陵、王连铮、洪亮、杨云鹏、王颂康等。
1.2 创办宗旨
期刊性质:大豆专业学术性期刊。
办刊宗旨: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发展。
1.3 创办过程
1981年,时任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王连铮研究员和东北农业大学王金陵教授开始组织筹备创办《大豆科学》,10月28日,黑龙江省农科院想省农业局提交了“关于编辑出版《大豆科学》的请示报告[黑农院(81)第61号]”。
1982年1月1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下达批复文件(黑宣发【1982】4号),同意创办《大豆科学》杂志,季刊,国内公开发行。
1982年2月,正式组建《大豆科学》编辑部,将《黑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负责人之一杨云鹏同志调到大豆研究所,具体创办《大豆科学》杂志,当月印发了《大豆科学》征稿启事和征订启示事。
1982年3月26日,黑龙江省出版局下发了第238号期刊证。
1982年6月创刊号定稿。
1982年8月创刊号面世。
2 期刊发展
2.1刊期、页码变更
为满足广大大豆科研生产工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刊期和页码进行相应的调整。开本有小16开改为大16开,刊期有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有最初的80页增加到2012年的180页。
表1 《大豆科学》刊期、页码变更情况
年度 | 刊期 | 开本 | 页码 |
1982-2000 | 季刊 | 小16开本 | 80 |
2001-2005 | 季刊 | 大16开本 | 80 |
2006 | 季刊 | 大16开本 | 96 |
2007 | 双月刊 | 大16开本 | 144 |
2008-2012 | 双月刊 | 大16开本 | 180 |
2.2 发行情况
1982年8月创刊号面世,印刷200份。
1983年2卷1期订户达5 000余份;读者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其他各省均有订户。
1984年8月24日,经黑龙江省科委批准,期刊自1985年开始有国内公开发行晋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5年国内外发行以来,已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十几个大学图书馆订阅,并与波兰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图书馆等进行了交换。至1997年末,曾创每期发行量6 000余册的记录。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电子网络信息的冲击,与国内其他期刊一样,订户锐减。但凭借突出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影响因子,在电子信息化传播方面仍取得了较好成绩。据“中国知网”2011年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大豆科学》机构用户达3 0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