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科学 /oa 大豆PRR家族基因KASP标记的开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1 伪响应调节因子(Pesudo Response Regulators,PRRs)基因是植物光周期开花调控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本研究根据前期对GmPRR家族基因单倍型的鉴定结果,筛选出在编码区存在变异的5个GmPRR基因,开发出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分子标记,即GmPRR4-KASP、GmPRR8-KASP、GmPRR10-KASP、GmPRR13-KASP和GmPRR14-KASP。利用上述5个KASP标记对48份不同生育期组的大豆种质进行分型,并与6个环境的大豆开花时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SNP-Chr05:2178871(GmPRR4)、SNP-Chr10:4326635(GmPRR8)、SNP-Chr12:5520945(GmPRR10)和SNP-Chr17:8022010(GmPRR13)等4个位点与大豆开花时间显著关联。本研究开发的KASP标记可应用于大豆开花期性状的分子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鉴定,对促进大豆生态适应性的遗传改良具有一定利用价值。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385 395 16496430 王培国1,2,3,张君权3,贾鸿昌2,3,孙石3,王立伟3,白江平1,2,韩天富1,3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蛋白特征及其在大豆中的遗传演化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2 微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 3,FAD3)是植物种子α-亚麻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尽管很多FAD3基因被分离和鉴定,植物FAD3蛋白结构特征及遗传演化研究较少。为了探究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蛋白特征及其在大豆中的遗传演化情况,本研究分析了37个物种(包括33种植物、2种蓝藻和2种真菌)的51个FAD3蛋白的序列特征和进化关系,并分析了大豆3个GmFAD3(GmFAD3A、GmFAD3B和GmFAD3C)基因在598份材料中的单倍型及其编码蛋白构象。结果发现,植物FAD3蛋白序列和结构较为保守,其进化关系与植物分化进程一致。GmFAD3A、GmFAD3B和GmFAD3C分别包含14,4和4种单倍型。GmFAD3A-1(Hap1/2)在各大豆种植区域均有分布,Hap3/4/5除华南和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虽然GmFAD3A-1(Hap1/2/4)和GmFAD3A-1(Hap3/5)编码蛋白构象差异较大,但可能与地理分布并无关联。而GmFAD3A-2(Hap1~5)编码蛋白构象基本相同,表明GmFAD3A-2可能并未受到选择。GmFAD3B(Hap1/2/4)中地方品种占比较高,其中Hap1/2在我国各大豆主要产区均有分布,而Hap3中改良品种占比较高(78.57%),仅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表明GmFAD3B(Hap1/2/4)和GmFAD3B(Hap3)编码蛋白构象差异可能受地理因素影响的同时受到人工选择。GmFAD3C中Hap1占比极高(98.66%),在我国各大豆种植区域均有分布,说明该基因比较保守,可能在大豆脂肪酸去饱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GmFAD3在大豆α-亚麻酸积累中的作用机制解析和高α-亚麻酸育种提供参考。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396 405 14973212 李战1,王影2,于莉莉2,陈伊洁1,于欢1,王俊1,邱丽娟2 大豆种子耐储藏性相关QTL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3 大豆种子在长期储存条件下发生老化,导致种子的品质降低、萌发力下降、幼苗活力变差,最终造成大豆大规模减产。种子耐储藏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耐储藏性机理,挖掘相关基因,以中豆27和九农20及其杂交衍生的112份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评价大豆种子耐储藏性,利用343 907个高质量的SNPs标记构建Binmap,定位大豆种子耐储藏相关性状的QTLs,并利用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共得到31个QTLs,分布于大豆的10条染色体上。多组学联合分析共发现与种子耐储藏性相关的3个候选基因,并发现种子耐储藏性相关的通络包括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和亚油酸代谢等。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大豆种子耐储藏遗传本质和大豆耐储藏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06 415 8020419 战宇航,吴旭,赵雪,李文滨 RIL群体中大豆籽粒脂肪酸组分QTL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4 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其脂肪酸各组分的比例决定了大豆油的质量。本研究以“徐豆16 × 冀HJ117”构建的包含18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XH1617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表型变异分析显示,RIL群体的5种脂肪酸含量均呈近似正态分布,说明大豆5种脂肪酸含量均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通过QTL定位,共鉴定到13个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05、06、08、13、14、15和19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0~12.35,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6.1%~26.7%。其中6个QTL是新鉴定到的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遗传位点。另外,在15号染色体上鉴定到1个主效且协同调控大豆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位点,Locus_15_POA,在标记Gm15_3702534_C_T~Gm15_4491175_T_C之间,LOD值为4.71~5.1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20%~12.10%。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无显著性相关外,其他脂肪酸含量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油酸且低棕榈酸的高品质大豆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16 423 12376106 王茜1,2,刘兵强2,贾馨元3,杨庆2,黄冀楠2,史晓蕾2,杨春燕2,陈庆山1 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6 为探讨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设置4个宽行(1.6,1.8,2.0和2.2 m)和3个窄行(0.5,0.6和0.7 m)处理,在宽行内统一种植4行大豆,以清种木薯、清种大豆为对照,分析了木薯‖大豆不同宽窄行配置下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保持作物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木薯(1.2万株· hm-2)、大豆(22.5万株· hm-2)间作模式下的产量均极显著低于清种。随着木薯宽、窄行距的增加,大豆的株高和倒伏指数随之升高;茎粗、分枝数、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呈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上升,其中宽行为1.6和1.8 m时,边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中行、而脂肪含量高于中行;当宽行为2.0和2.2 m时,边行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于中行、而脂肪含量低于中行。木薯的单株薯数和鲜薯产量随其宽、窄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宽行2.0 m、窄行0.6 m时的鲜薯产量达最高,为39.03 t·hm-2。综上所述,在木薯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其宽行2.0 m、窄行0.6 m时,在宽行内间作4行大豆,为宽窄行木薯‖大豆的最佳田间配置。此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发展木薯间作大豆机械化种植的群体构成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24 431 10190757 宁德娇1,郭小红2,汤复跃2,陈文杰2,梁江2,谢丽萍1,陈渊2,韦清源2 不同肥水供给模式对高蛋白大豆干物质累积、氮素代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5 为探索高蛋白大豆高产优质生产适宜肥水协同供给模式,以高蛋白驻豆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进行田间裂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N0(不施氮肥)、N1(60 kg·hm-2)、N2(120 kg·hm-2);3个灌水水平,W0(不灌水,自然降雨)、W1灌水量(1 500 m3·hm-2)、W2灌水量(3 000 m3·hm-2),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与分配、氮素利用及品质对肥水协同供给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分配量呈现豆荚>茎>叶,2020年豆荚分配占比53.65%~69.00%,2021年豆荚分配占比36.25%~52.15%;同一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鼓粒期干物质累积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施氮N1条件下,灌水量为W2时,干物质累积量较自然降水W0、灌水量处理W1分别提高了56.55%和11.67%;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提高施氮量反而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不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多呈增加趋势;同一灌水条件下,蛋白质含量不施氮最低,脂肪含量在施氮120 kg·hm-2最低,不同灌水处理中W2N1产量最高达2 319.8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灌水处理产量,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本研究为大豆高效节水节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32 440 7265076 赵景云,许海涛, 刘志强, 王建立, 仇永康,宋晓朋 固氮根瘤菌与海南主栽菜用大豆的共生匹配性和促生效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7 为筛选与海南主栽菜用大豆品种“六四”、“翠绿宝”和“铁豆”匹配性高且固氮能力强的大豆根瘤菌,本研究选择了8株分离自不同生态区的根瘤菌,采用低氮蛭石基质栽培方法进行培养和筛选,测定了茎叶干重、叶片SPAD值、根干重、根瘤干重、根瘤数量等指标,并对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评价不同根瘤菌对菜用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菜用大豆品种接种不同根瘤菌促生效果差异显著,接种CCBAU 25435对菜用大豆茎叶干重、叶片SAPD值等生长指标的提高效果显著,较不接种根瘤菌增加80%和112%,与国际上广泛接种的高效固氮根瘤菌USDA 110相比无明显差异甚至略优;(2)叶片SPAD值、根干重、瘤干重对茎叶干重的形成有显著的正直接效应,其中叶片SPAD值的影响权重最高,根瘤数则通过前三者间接促进了茎叶干重的形成;(3)中效和高效结瘤固氮根瘤菌的根瘤数和瘤干重显著高于无效菌,而高效菌的单位瘤干重显著低于中效菌。本研究筛选得到的高效固氮根瘤菌为海南地区根瘤菌剂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优质根瘤菌资源。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41 450 9282625 朱佳豪1,2,焦健3,蒲怡2,林清喜4,林杉1,2 2021年黑龙江省疑似大豆猝死综合症的病原鉴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8 大豆猝死综合症(Sudden Death Syndrome,简称SDS)是美洲大豆生产中严重发生的一种大豆根腐病,已知由茄腐镰孢菌复合种群分支2的4种镰孢菌所引起;该病在中国尚未有报道,但近年来部分大豆田块中发现疑似症状。为探明引起黑龙江省大豆疑似SDS茄腐镰孢菌的种类及致病性与药剂敏感性,于2021年从饶河、鹤岗、黑河和虎林等地采集58株疑似SDS大豆,分离根部和茎基部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基于EF1-α与RPB2的多靶标分子鉴定,以及致病性、杀菌剂敏感性与种衣剂防效测定。结果显示:分离到的31个茄腐镰孢菌菌株能够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导致大豆生长期根部腐烂,并引起叶片脉间褪绿、斑驳等类似于SDS的症状;这些菌株均属于茄腐镰孢菌复合种群分支3,分为两个类群,其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基本相似,但接种第一类群菌株后大豆植株的褐色病斑及上下扩展程度更明显;两个类群的8个代表菌株均对多菌灵、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等杀菌剂表现敏感,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可抑制病菌侵染。本研究为该类大豆病害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参考。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51 458 14971349 袁素娟1,焦晓丹2,郑素娇1,叶文武1,王源超1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纯种发酵淡豆豉的炮制工艺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9 淡豆豉是一种以黑豆为主要发酵原料的传统药食同源中药,但其炮制周期长且质量不稳定。本研究以从淡豆豉自然混菌发酵中筛选出的1株具有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C5菌株作为发酵菌种,进行纯种酵母炮制型淡豆豉的研制。选取葡萄糖添加量、料液比以及酵母菌接种量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利用响应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大豆苷元产量的影响,并对淡豆豉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料液比和葡萄糖添加量对大豆苷元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接种量的影响不显著。最终确定炮制工艺为:葡萄糖添加量8.5%、料液比1∶2.4、接种量10%,炮制周期为6 d。炮制过程中糖苷含量逐渐降低,苷元含量显著升高。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产量分别达到964.51和1 123.28 μg·g-1。本研究为酵母炮制型淡豆豉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59 465 7206872 李尚逊1,姬翔1,翟兴媛1,刘悦媛1,李鑫1,王丰源1,王大红1,2,3,李阳1,2,3 快速滤过型净化法应用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大豆中农药残留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0 为研究快速滤过型净化法(m-PFC)对大豆基质中14种常见农药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检测的适用性,本研究选取两种快速滤过型净化柱(m-PFC柱)作为净化手段,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检测分析,以外标法作为定性定量依据对14种农药进行测定,通过对基质效应、净化效果、回收率、多次滤过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多数农药在大豆基质中的基质效应影响无法忽略,14种农药在0.005~0.5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85%~110%,RSD为4.3%~10.2%,m-PFC柱2(150 mg 无水硫酸镁,25 mg MWCNTs,25 mg C18,25 mg PSA)的净化效果更好,两次滤过次数的净化效果、检测准确度、重复性更佳。本方法可对大豆中14种农药进行快速测定,操作简单,效率高,亦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作为大豆中其他农药残留检测的参考方法。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66 472 3349380 张鹏,彭菲,刘玮琦,刘贺,马玲,刘本纬,刘振伟,刘宁 大豆黄浆水的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豆腐的品质和需求量越来越高,各种豆腐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黄浆水是豆腐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往往在不加处理的情况下被当作废水排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如何降低黄浆水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如何高效回收利用黄浆水迫在眉睫。根据黄浆水污染的特性,降低黄浆水中蛋白质的含量和减少金属离子的含量是两种减少黄浆水污染的有效手段, 可以针对性地控制黄浆水的污染物质,减少黄浆水治理的盲目性,提高处理黄浆水污染的效率。维生素、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乳清蛋白等是黄浆水中含量较高的营养物质,也是目前广泛关注的营养物质,对于这些营养物质利用也是目前黄浆水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概述了黄浆水的来源与污染原因、黄浆水无害化的主要方法、黄浆水的高值化利用,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大豆黄浆水的研究,展望未来黄浆水治理及利用的应用前景,为黄浆水产业化提供参考和启发。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73 480 979540 于寒松1,2,陈健1,2,蔡蕾1,2,付洪玲1,2,原畅蔚1,徐源浩1,吕博1,2 2022年大豆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2 分子标记的应用对解析作物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至关重要。当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研究作物性状相关位点的重要分子标记,可通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应用于大豆育种工作。相较传统杂交选育手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以杂交育种为基础,凭借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通过检测分子标记即可高效快速检测目的基因的筛选策略,成为备受关注的育种方式。随着大豆各组学学科的兴起,基因组学研究与其他组学之间的联合分析使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延伸,成为大豆现代育种工作中的关键部分,使所筛选的遗传位点被有效利用。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往被忽略的microRNA (non-coding single stranded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重新进入育种家的视野,使其与分子标记相关联的目的性状基因组区域能够被更好识别。为了详细梳理分子标记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范围,本综述汇总2022年大豆多种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81 487 973629 韩英鹏,杨振红 大豆花色基因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3 花色是大豆最基本和重要的生物学指标之一,也是遗传育种中使用率较高的表型性状,其对保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在大豆中已发现W1、W2、W3、W4、Wm和Wp等多个调控花色的基因位点,但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对大豆花色基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大豆花色基因分子机理的深入解析及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88 493 866840 肖红艳1,2,丁孝羊2,韩德复1,张春宝2 60份大豆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4 为挖掘大豆种质资源中的耐盐种质资源,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种质资源,为大豆耐盐性品种的选育提供优异亲本,本研究选用来源于黑龙江、吉林、日本等地的大豆种质资源60份,采用1.500%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测定叶长、叶宽、叶柄长度、株高、茎秆直径、茎节数、分枝数、植株鲜重、植株干重等9个性状指标,应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大豆苗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各指标测量值与对照相比较均明显下降,且各指标之间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大豆品种间的耐盐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60份大豆中包括耐盐品种12份,中等耐盐品种24份,盐敏感品种16份,不耐盐品种8份。9个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可解释67.430%的表型变异,分别代表叶片因子、伸长因子和生物量因子;60份材料按耐盐性强弱可分为4类,第一类为耐盐品种(12份),第二类为中等耐盐品种(24份),第三类为敏感品种(16份),第四类为不耐盐品种(8份)。东农56、佳试D、黑农63耐盐性较强,叶长、分枝数、地上部分干重均可作为大豆耐盐筛选与评价的重要指标。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494 505 1307616 韩岱1,时晓磊2,丁孙磊2,张金波2,严勇亮2 东南亚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生育期划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5 为了丰富我国的大豆基础材料,引进东南亚国家大豆种质资源32份,在广西南宁夏季播种的生态条件下,对这些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东南亚大豆种质资源的7个主要质量性状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17~0.683,脐色、结荚习性、茸毛色、花色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高,而种皮色、叶形和落叶性的遗传多样性较低;10个主要数量性状变异数范围为5.24%~43.98%,其中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30%;10个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0.166%,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构成因子和株型构成因子;生育期组覆盖MG II~MG X,87.5%为晚熟品种;同时,筛选出5份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Bilomi No.3(菲律宾)、Yezin-15(缅甸)、Sri Samrong(泰国)、Sumbing No.452(泰国)及A-66甲(泰国)。本研究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培育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大豆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东南亚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为培育出适合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 2023年07月20 00:00 2023年04期 506 512 839598 谭玉荣1,唐娟1,胡昌2,赖振光1,杨守臻1,孙祖东1,曾维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