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科学 /oa 大豆株型与高光效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1 文章总结了杜维广从1975年到2024年从事大豆育种50年的研究经历,包括常规育种、高光效育种、理想株型育种、践行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全基因组QTL-allele设计育种(组合设计和基因型设计)新方法。本文系统总结了大豆株型与高光效育种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大豆植株是光能吸收的载体,从而株型与高光效关联;提出理想株型和理想型设计方案及其育种瓶颈,并对耐密大豆株型进行了探讨;提出高光效育种理念和技术路线及其高光效光合生理基础和高光效育种瓶颈。通过对30年高光效育种历程的总结,为从事大豆育种研究的科技人员作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257 265 5689960 杜维广<sup>1,2</sup> 大豆miR10193家族成员鉴定及其结瘤相关表达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2 miR10193是在大豆中和线虫侵染等相关的一个miRNA家族,其在大豆共生结瘤中的作用仍不清楚。为系统鉴定大豆miR10193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在共生固氮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大豆miR10193家族成员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分析其在不同大豆组织和根瘤菌侵染早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2个miR10193成员,分别位于第3、4、7、8、10、13、16、19和20号染色体上。miR10193家族成员成熟序列和星标序列高度保守,它们的前体序列均可生成稳定的二级结构。miR10193家族前体序列的进化分析可将miR10193家族成员分为两个亚家族,其中gma-miR10193c和gma-miR10193h存在串联复制。顺式调控元件分析发现该家族成员可能参与植物激素、胁迫、生长和发育等过程。miR10193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多个miR10193家族成员在根瘤中表达最高,表明其可能参与大豆共生结瘤的调控。除gma-miR10193d/j/k/l外,其它miR10193家族成员均在根瘤中高表达,并发现miR10193家族成员均显著响应根瘤菌的侵染。靶基因预测表明BTB/POZ结构域蛋白和2OG-Fe(Ⅱ)氧化酶家族蛋白可能是miR10193的靶基因。本研究为研究大豆miR10193家族及其在豆科结瘤固氮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266 273 7474674 王东梅,孙丽丽,郑江涛,郭数进,孟祥祥,李璐,王鹏,王利祥 新疆引进北方大豆种质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我国约1/6的国土面积,但水资源却不足全国的4%,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新疆旱灾情况正逐年加剧。为了解55份新疆引进的北方大豆种质材料的抗旱性,筛选适宜新疆大田生产的优异抗旱种质,同时明确抗旱鉴定的适宜水分条件,本研究通过盆栽称重法精准控制水分含量,以土壤相对含水量≥65%为对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40%~50%和30%~40%等3个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大豆叶长、叶宽、叶柄长度、株高、茎秆直径、主茎节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等8个指标,计算各品种抗旱系数,使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归纳为3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表明D值分布范围为0.153~0.690;此外,聚类分析将55份供试材料分为5类分别为13份抗旱材料、12份中等抗旱材料、17份低敏感材料、7份敏感材料以及6份极敏感材料;筛选到东农豆253、黑农95、东普90、东生110等12份抗旱优异种质,这些材料为新疆地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了优异亲本资源。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274 284 6900542 吴玉成<sup>1</sup>,田蕊<sup>2</sup>,时晓磊<sup>2</sup>,韩岱<sup>1</sup>,刘兵强<sup>3</sup>,丁孙磊<sup>2</sup>,山其米克<sup>2</sup>,严勇亮<sup>2</sup> 成都平原春播菜用大豆品种鲜籽粒品质对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4 为明确成都平原春播菜用大豆品种的品质表现,进一步筛选优良品种,对来源不同且集中种植的8个菜用大豆品种豆荚采后6项农艺性状指标(单株荚重、标准荚数、标准荚率、二粒荚长、二粒荚宽和百粒鲜重)和8项营养品质指标(干物质、维生素C、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粗纤维和粗脂肪)进行测试分析,探讨测试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品种进行品质分类,采用隶属函数法分析所有测试指标,并对品种进行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14项测试指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在3.02%~54.22%之间,其中标准荚数、百粒鲜重、单株荚重、游离氨基酸、粗纤维、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系数均大于10%,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最高,为54.22%;各项品质性状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粒荚长与单株荚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标准荚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干物质与可溶性蛋白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所有品种分为2大类4小类;隶属函数分析排序显示,川鲜豆6号和交大133两个品种的综合品质最优,表现出良好的商品性和营养风味。本研究明确了成都平原春播菜用大豆的采后品质特性,筛选出川鲜豆6号和交大133两个优良菜用大豆品种,为优良品种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285 294 4904481 罗静红<sup>1,2</sup>,钟文娟<sup>2,3</sup>,罗芳耀<sup>1,2</sup>,唐月明<sup>1</sup>,陈四维<sup>3</sup>,高佳<sup>1,2</sup> 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5 为有效利用四川大豆种质资源,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新收集的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043~1.596之间,大豆种子粒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596),子叶色的多样性指数最低(0.043)。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分布为2.581~2.812,百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81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85%。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D值范围在0.002~0.278之间。聚类分析将216份大豆资源划分为4类,第I类群百粒重最高(31份),第Ⅱ类群株高最高(52份),第Ⅲ类群生育期最短(57份),第Ⅳ类群百粒重较小、株高适宜(76份)。本研究为四川省大豆种质创新利用和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295 302 6643115 范元芳<sup>1</sup>,王娴淑<sup>1</sup>,何芳<sup>2</sup>,吕季娟<sup>2</sup>,陶磊<sup>2</sup>,刘波<sup>3</sup>,郭佳<sup>3</sup>,项超<sup>1</sup> 不同南方大豆种质资源在贵阳地区的性状分析与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6 为深入了解南方大豆资源的特性,筛选鉴定具有优异特殊性状的种质,以311份来自四川、云南、南京种质资源库以及贵州本地的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贵阳地区种植,鉴定不同大豆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在贵阳地区的表现,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特征特性呈现多样性。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节数、有效分枝数、百粒重、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单株粒重、生育期等10个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1.06%,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39.54%,变异系最小的是蛋白质含量,仅有5.72%。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为91~131 d,蛋白质含量为13.80%~47.72%,脂肪含量为14.19%~22.43%。百粒重在13~19.9 g之间的种质最多,占比59.81%;单株粒重为2.48~25.44 g,不同资源之间单株粒重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311份资源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I脂肪含量、单株粒重较高,可以作为南方高油高产资源材料进行研究利用。综上,南方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资源以贵阳地区为种植背景,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新品种选育时应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相应性状特性的种质加以利用。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03 309 6653257 陈佳琴,杨春杰,娄利娇,谭春燕,何兵,龚锡震,徐熙,朱星陶 有机肥通过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促进鲜食大豆高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7 为探究化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与鲜食大豆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于2022和2023年在典型红壤坡耕地上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有机肥(COF)等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的鲜食大豆产量性质、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平均重量直径。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荚果数显著增加,2022年分别比CK和CF处理增加了55.1%和36.5%,2023年的增幅分别为53.98%和40.54%。COF处理的鲜食大豆带荚和不带荚籽粒鲜重也分别比CF处理提高了41.70%~40.65%和40.03%~41.78%。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团聚体组分中&gt;2.00 mm和0.25~2.00 mm的比例显著较高,而&lt;0.053 mm的比例则显著较低。与CF相比,2022和2023年COF处理下&gt;2 mm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01.95%和53.06%,但0.25~2 mm、0.053~0.25 mm和&lt;0.053 mm的比例则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计算发现,2022和2023年COF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也比CF处理增加了25.95%和18.80%。结合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当&gt;2 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增加1%,2022和2023年的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16和0.19 t·hm-2,不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54和0.67 t·hm-2;同时,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0.1 mm,带荚和不带荚的鲜重分别提高1.79~1.99 t·hm-2和0.83~0.91 t·hm-2。因此,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坡耕地鲜食大豆产量的主要措施,且通过改善团聚体结构可以显著促进鲜食大豆增产。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10 316 3616385 张景云<sup>1</sup>,柳开楼<sup>2</sup>,王志美<sup>3</sup>,王发洪<sup>4</sup>,何小林<sup>3</sup>,朱莉英<sup>4</sup>,徐小林<sup>2</sup>,黄庆海<sup>2</sup> 基于TaqMan MGB探针的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快速检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8 为准确快速检测检疫性真菌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根据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模式分离物ITS序列差异,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探针,建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最低检测限量为10 μL反应体系中总DNA含量1.0 pg;实时荧光PCR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5 μmol·L-1,探针终浓度0.6 μmol·L-1。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疑似受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侵染的进境大豆样品的检测与初筛。此方法准确、快速、灵敏,整个反应过程约1 h,检测过程完全闭管,无需PCR后续处理,可作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检测防控方法。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17 325 13481055 李雪莲<sup>1,2</sup>,于洪娟<sup>1,3</sup>,朱小琼<sup>3</sup>,段维军<sup>1,2</sup> 四种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9 为明确不同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拍盘法、网捕法和黄板诱集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进行监测,比较分析大豆花期的蓟马群落结构、消长动态及其在监测蓟马虫情动态上的差异和优劣。结果表明:在大豆田花期黄蓟马为优势种,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豆喙蓟马、花蓟马、横纹蓟马和齿裂绢蓟马在大豆田花期数量较少。拍盘法和网捕法的4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Pielou、Simpson和Margalef)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与目测法和黄板诱集法存在较大差异。黄板诱集法和目测法对蓟马数量的调查较好,黄板诱集法监测到的蓟马数量最多,占4种调查方法采集蓟马总数的53.93%,目测法调查的数量占总数的26.15%,但拍盘法和网捕法对蓟马种类鉴定的准确性更好。黄板诱集法比目测法、拍盘法和网捕法更适合调查田间蓟马的消长动态,在蓟马发生数量大时可结合拍盘法或网捕法综合考量,为监测蓟马种群发生和控制其危害提供有效依据。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26 331 5557756 李晓凤<sup>1</sup>,裴天浩<sup>1</sup>,王辉<sup>1</sup>,孙晨棋<sup>1</sup>,汪立夏<sup>2</sup>,史树森<sup>1</sup>,高宇<sup>1</sup> 滴灌下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0 为研究氮肥减量结合生物炭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生物炭(2,4,6 t·hm-2)、氮肥减量(165,210,255 kg·hm-2)三因素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单作与间作模式玉米适宜的用量分别为氮肥210与255 kg·hm-2,生物炭用量均为4 t·hm-2。间作系统产量达到13 395 kg·hm-2,较单作玉米下降20.13%,间作玉米、大豆较相应单作产量分别下降35.69%和56.39%,有效株数低是导致间作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单位面积株数与单株粒数的合理调控是决定间作大豆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间作处理IN3C2(氮肥225 kg·hm-2、生物炭4 t·hm-2)玉米的Pn从大口期到灌浆期持续升高,在灌浆期达到峰值,大豆从开花期经历结荚期到鼓粒期持续升高,在鼓粒期达到峰值,较其它处理具有显著光合优势,且大豆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显著的边际优势。综上,滴灌下,氮肥减量与生物炭配施,单作和间作玉米较优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10和255 kg·hm-2,生物炭为4 t ·hm-2。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32 341 937634 秦德志,崔文芳,陈静,刘剑,秦丽,严海欧 玉豆间作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群体经济产值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1 为筛选适宜在本地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促进玉豆间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3个福建省春大豆品种(泉豆7号、泉豆13号和泉豆17)及玉米品种金百甜15为材料,以2∶2大豆、玉米行比进行间作种植,以大豆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测定大豆单作和玉豆间作的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计算叶面积指数和茎占比,分析其变化规律与差异;大豆成熟后,分析大豆单作和玉豆间作的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差异,计算不同处理下的产量、群体经济产值及土地当量比,分析不同间作组合间的差异,并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玉豆间作模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大豆生育期间:株高在鼓粒期达到峰值,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P&lt;0.05),且均呈现泉豆7号&gt;泉豆17&gt;泉豆13号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鼓粒期达到峰值,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和大豆各个干物质重,同一生育时期的干物质总量均呈现泉豆13号&gt;泉豆17&gt;泉豆7号的趋势;大豆茎占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且均呈现泉豆7号&gt;泉豆17&gt;泉豆13号的趋势。(2)大豆成熟后: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其中泉豆7号提高最多,泉豆13号提高最少,泉豆17表现居中;间作种植后,大豆主茎节数显著减少,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显著降低,其中泉豆13号减少最小,泉豆7号减少最多,泉豆17居中;间作种植显著改变了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脂肪含量显著提高。(3)间作种植均显著降低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但均显著提高了群体产量,3个玉豆间作系统的经济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泉豆13号/金百甜15&gt;泉豆17/金百甜15&gt;泉豆7号/金百甜15,分别为30 371.15,30 125.26和29 866.71元·hm-2,均显著高于玉米和大豆各自单作模式下的经济产值,对应的间作大豆产量分别为1 229.94,1 182.37 和1 137.83 kg·hm-2,3个间作系统群体间的经济总产值差异达显著水平,3个间作模式下大豆的产量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3个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间作种植具有明显优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底荚高度与大豆产量、群体总产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产量与群体总产值呈显著正相关。综上,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叶绿素含量和脂肪含量,显著提高间作群体产量,选择矮秆、茎占比小的大豆品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大豆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经比较分析,泉豆13号适宜在泉州与玉米间作种植,并且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大豆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42 351 2521085 林文磊,吕美琴,施迎迎,李明松,康蓉蓉,曾红英 播期对不同熟期组大豆品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2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大豆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不同熟期组(早、中、晚)的20个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不同播期(5月13日、5月23日、6月2日、6月12日和6月22日)条件下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播期推迟在10 d以内,对大豆品质影响较小,推迟10~20 d,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对脂肪含量影响,推迟20 d以上,各项品质指标与第1期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推迟40 d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极显著下降,达到最低值。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熟期组大豆品质对播期推迟的响应。结果表明:大豆品质指标随播期推迟而变化的趋势与品种的生育日数(即熟期)密切相关,不同熟期组间存在较大差异,播期推迟越晚导致早熟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幅度越大,第3期(6月2日)及以后各期蛋白质含量较第1期(5月13日)下降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中熟组和晚熟组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在6月2日和6月12日前,差异不显著;晚熟组大豆脂肪含量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渐扩大,早熟组和中熟组大豆的脂肪含量分别在6月2日和6月12日下降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熟期组的大豆蛋脂总量总体上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其下降趋势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早熟组大豆在晚播10 d以上时,蛋脂总量显著下降,而中熟组、晚熟组大豆蛋脂总量分别在6月12日和6月2日播种,蛋脂总量相对稳定;不同熟期组大豆晚播30 d以上时,各项品质指标均会出现严重下降。本研究为沈阳地区晚播大豆的品质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52 358 1394031 孙旭刚,张立军,李盛有,王文斌,曹永强 超高压处理对谷氨酰胺转氨酶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影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3 为探索提高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的方法,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其作用效果,采用粒径、内源性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变化,并分析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水分分布状态、持水性、质构特性、微观结构、流变特性,探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未经超高压处理的TG酶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凝胶,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凝胶持水性呈降低趋势,凝胶硬度呈上升趋势,凝胶微观结构孔缝较大,说明凝胶品质发生劣变;经过超高压处理的TG酶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凝胶与未经过超高压处理凝胶相比,持水性、硬度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当压力处理为400 MPa时,经5次冻融循环后SPI凝胶硬度和结合水含量较未冻融样品分别增高了140.43 g和30.019,持水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38.67%和7.87%。由此证明超高压处理是提高TG酶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59 368 11574837 李丹<sup>1,2</sup>,赵世杰<sup>3</sup>,孙梦圆<sup>3</sup>,王梦奇<sup>3</sup>,崔晶琪<sup>3</sup>,宋吉仁<sup>4</sup>,郑环宇<sup>1,2,3</sup> 全株大豆和玉米混贮采收时期和混合比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4 为了确定全株大豆进行青贮的最佳采收时期,制定全株大豆、玉米混合青贮的最佳比例,本研究把不同品种大豆在不同生育期进行采收,检测饲草价值,通过对比确定最佳采收时期。将玉米和濮豆5110按照鲜重比1∶0、3∶1、2∶1、1∶1、1∶2、1∶3、0∶1进行混合青贮,并对混合青贮的饲用品质进行测定,采用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品质进行评定,以筛选出最适宜混合比例。结果显示:比例为1∶1混合青贮的饲用品质、发酵品质和能量值最高,且相对饲用价值在此处理下达到最佳。同时,通过隶属函数得知1∶1混合综合得分为0.78,综合性能最好。结果说明在结荚期后期或者鼓粒期前期采收的全株大豆和1/2~1/3乳线区的全株玉米以1∶1的比例混合青贮效果最佳。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69 375 2645534 卢相义,徐玉鹏,陈雅琦,滕霄,肖宇,屈新月,刘青松,阎旭东 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5 为探讨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不同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以2种饲草鲜重比设置青贮玉米单贮(CK1)、全株大豆单贮(CK2)、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1∶1(M1)、2∶1(M2)、3∶1(M3)、4∶1(M4)、1∶2(M5)混合,共7个处理。青贮90 d后,进行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CK1、CK2感官评定为“良好”,混合处理均为“优等”;CK2的pH最高(4.69),其余处理pH&lt;4.2。乳酸含量在混合处理中都显著高于CK1、CK2,乙酸含量在CK2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lt;0.05)。粗蛋白含量随着全株大豆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淀粉含量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混合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都显著低于CK1、CK2(P&lt;0.05)。RFV由高到低为M1&gt;M2&gt;M3&gt;M4&gt;M5&gt;CK2&gt;CK1;混合处理的有氧稳定性优于CK1、CK2。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混合改善了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提高了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其中混合比例为1∶1时效果最佳。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76 381 1110379 王晓春<sup>1</sup>,马晓霞<sup>1,2</sup>,杨天辉<sup>1</sup>,高婷<sup>1</sup>,梁小军<sup>1</sup> 双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的选育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6 为提高大豆单产和改善品质,培育高产、稳产、广适、高蛋白、耐密植和易机收大豆新品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以鲁黄1号为母本、汾豆5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法经多年鉴定选育成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2018—2020年参加了黄淮海夏大豆南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品质、病害鉴定和品种特异性等主要指标均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00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16001);2020—2022年参加了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绿色通道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各项品种审定指标均优于对照,2023年11月经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品种审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26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32011)。在圣豆16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提升,同时对其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稳产性和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该品种表现出适应区域广、高产、高蛋白、抗倒、易机收、籽粒商品性好等特点,在鲁豫皖苏渝鄂赣湘等省(市)大豆夏播种植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82 388 5679522 屈玉科<sup>1</sup>,岳鹏<sup>2</sup>,曹基秋<sup>2</sup>,唐克伟<sup>3</sup>,郑允恩<sup>3</sup>,曹景杰<sup>4</sup>,王书平<sup>2</sup>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7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为母本、金源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50.4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5.1%。202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83.9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3.7%。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为43.13%,属高蛋白品种。202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对吉育2517适宜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2022—2023年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示范,两年平均产量3 041.9 kg·hm-2,较对照增产6.6%。 2024年05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89 394 3752083 谢建国,王曙明,蒋洪蔚,王明亮,李广,张云峰,刘井莉,郑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