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科学》  2017年06期 841-841   出版日期:2017-11-20   ISSN:1000-9841   CN:23-1227/S
师恩润泽 桃李芬芳


? ? ? 在纪念王金陵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作为学生来畅谈师恩和感想,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王先生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为《大豆分类》,应该说王老师从此与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始终以大豆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研究,包括大豆的性状演化、栽培区划、遗传育种等。1944年到陕西之后,开始了大豆选种和育种工作,与同事们一起通过科学研究,通过论文和著作发表开展了科学传播。刚才,各位老师都谈到了王先生开创了大豆光周期研究先河,研究了大豆生育期性状,创建了以光温适应性为核心的大豆品种生态类型理论。目前,这套生态理论还在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和育种实践。
? ? ? ? 领悟王先生的师恩和精神,就是要领会王先生对大豆的真情,以大豆为对象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科学和产业引领性。王先生特别关注生产问题,整理文献发现早在1965年王先生就提出来大豆育种要面向机械化生产需要,这正是当前我们的主要育种方向。王先生通过杂交方式选育了解放后第一个大豆新品种,多次提到的就是早熟品种东农36,这个品种的代表性就是将我国大豆生产向北推进了100多公里,目前这些区域正是我国大豆主产区,这使我感觉到王先生非常准确地把握着我国大豆生产和产业的发展脉络。王先生1993年发表了论文《市场经济下我国各地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建议对应着生产和市场需求,建议应充分考虑品种如何供应,这也正是当前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结合育种实践,王先生提出了摘荚法,对有效地提高大豆育种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 ? ? ? 王先生无论是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还是修改学生论文,都特别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修改我的学位论文时,已是80岁高龄了,我感觉特别心疼。这份认真就是对科学的把握,对学生的热爱。王先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即使在极其艰苦的岁月,始终科学认识遗传学,并运用到育种实践。坚持科学认知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
? ? ? ? 王先生当过黑龙江省副省长,也当过全国人大常委,应该说身居高位,但是心里想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大事。王先生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咨询不断地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应学习王先生的行为精神,充分发挥科学创新和智库咨询作用,多为百姓做实事。
? ? ? ? 王先生淡薄名利,心态非常好。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值得珍惜,有了一个正能量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 ? ? ? 王先生特别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大家一再提到的激励我们前行的话:大豆起源于中国,我们要为祖国争光,把大豆研究搞上去;你们是小泥鳅,我是老泥鳅,只要我在你们中间转一转,你们身上的腥味就有了。什么是腥味?我体会就是王先生对大豆的真爱,就是要我们把大豆科技和产业搞上去的情怀。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田间,王先生都认真指导青年人发展。在实验室指导如何操作,在田间指导如何认识性状,选择目标性状。对年青人的关怀还体现在激励上,2000年时王先生激励吴存祥博士,使他认识到研究开花逆转现象的重要性,要持续开展研究。
? ? ? ? 在王先生的关心指导下,我们这批年青人在茁壮成长。到目前为止,王先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18人,博士研究生有22人。这些学生有在高校任职的,也有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涉及到的作物有大豆,也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蔬菜等。不管从事高校教学,还是科学研究,不管从事大豆还是玉米、水稻,领会师恩,领悟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勇于创新,不断前行,解决好大豆等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实际作为回报恩师的关怀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