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大豆泰斗和农学大师。菽哺春华,勤育秋实。王先生献身于农学研究尤其是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和农业教育事业,在该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工作,都有独到的建树和卓著的成就,培育桃李满天下。
王先生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一手交优良品种,一手交有创新性的论文”的学术理念。王先生的著作和论文极大地丰富了大豆遗传育种学的宝库,我们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在大豆遗传育种的道路上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 ? ? ? 在王先生编著的《大豆生态类型》专著中指出:作物的生态类型就是具有一定形态与生理特点的类型,这些一定的形态与生理特点是一定的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条件与人们的利用要求定向选择的结果。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理想株型的实质和形成的途径,指导着我们去探索大豆理想株型育种的研究。王先生指出,育种工作必须在这样一定的生态类型的基础上,才能育成有生产栽培价值品种的可能,因此,在育成有生产栽培价值的大豆品种时,一定要在有适应性的生态类型的基础上,去求得产量提高、品质改良及抗性增强。这一精辟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生态育种的基础。我们在这种思路的启迪下,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路开展了大豆生态育种的研究,育成一批又一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良大豆新品种。王先生提出大豆的生态性状是那些因生态因素的改变而作适应性改变的性状;还指出那种只看到大豆的“基因型”,而没把“基因型”与形成的条件联系起来,不从“生态型”的角度去看大豆的“基因型”,不能有效地掌握运用这些类型。王先生26年前的这一学术观点,对种质资源变异组学、育种基因组学和栽培基因组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 ? ? ? 王先生撰写的“大豆之光期性”论文原载于1942年的《农林新报》。该文指出“大豆为对光期感应极敏之短日照植物”;“盖北方之大豆南移后,虽提早开花,然花而不实之现象,吾人更应注意也。短光期固可促荚之早熟,然若致产量锐减,亦不为育种家所悦”; “育种家不应随生理家之后,而言迟熟大豆必适宜植于短日照之情形下也”。王先生75年前的精辟的论述,对以后大豆光周期研究尤其是光周期育种具有较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喜爱王先生的书卷,百读而不厌倦。后辈学者,在王先生书卷的铺垫上杨帆起航。
? ? ? ? ?王先生的一生,情系大豆,悉育桃李,成就了辉煌的大豆人生。
? ? ? ? 20世纪30年代末,就读于金陵大学的王先生,大学时代就与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先生在他的大豆论文集前言中写到:“家乡徐州大片的大豆田野和从大豆田野中随风飘来的豆叶清香气息……。带给我的美好回忆”和“在我国著名的大豆育种的先驱者王绶教授的启蒙和熏陶下,选中了大豆”。正因如此,给他带来了春华秋实,光照后人的美好愿景。
? ? ? ?王先生曾说过:“我和农科院尤其是大豆所的不少同志,有过多年的交往,对他们的毕生敬业献身精神与正确的研究工作路线深有所感,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结下了农科情怀,忆往昔事事在目尽收眼底。”黑龙江省农科院前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6年由黑龙江省克山农业试验站、佳木斯农业试验站、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有关部门及各地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当时王先生兼作物育种系主任,小麦专家沙锡敏研究员是副主任。大豆育种工作由东北农科所的王彬如老师主持,翁秀英等同志参加,后来吴和礼和王连铮研究员也参加了工作。1960年改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后来由王彬如老师与王连铮老师共同主持大豆遗传育种工作。在王先生兼作物育种系主任期间,1956—1960年间由于和东北农学院全面合作,利用东北农学院的材料合作育成了黑农1号、黑农2号和黑农3号等大豆新品种,这批材料抗旱性较好,适应性好。以后王先生为我院大豆研究所提出大豆结荚习性研究等4个专题研究。为我院大豆育种开创了先河,为我院大豆育种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我院大豆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 ? ? 记得由我院许忠仁老师带领我院科研人员首先发起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重大项目时,在王先生和王连铮老师的协助下,经过大豆界有关专家近3年的努力,由东北农学院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内较早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重大项目——“东北大豆种质的拓宽与改良”。王先生是项目主持人,许忠仁老师是项目副主持人。这个项目的启动和圆满完成饱含着王先生的心血,同时不但展示了我院科研实力、提升了我院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而且提升了我院在全国大豆界的影响力。 ?
? ? ? ? 王先生与农科院的情怀亦表现在我院有70%左右的科研人员是他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或者是他学生的学生。他们有的已成为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成为农科院的脊梁支撑着农科院,借此机会在这里我由衷的感谢王金陵老师。
? ? ? ? 王先生与农科院的情怀还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他主编的《大豆》、《中国东北大豆》,王连铮、王金陵主编《大豆遗传育种学》等著作都邀请我院大豆专家参加撰写。王先生还为许忠仁等主编《大豆生理与生理育种》和杜维广主编《大豆遗传育种论文集》等著作做绪言。
? ? ? ?王先生与农科院的情怀亦表现在他与王连铮先生共同创办《大豆科学》并亲自担任主编22年,担任编委会主任19年,刊物依托我院,为我院大豆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提高搭建了平台。
? ? ? ? 王先生对我院科研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他“创新的科研思维和学术理念”,“优良的科研道德和科研风尚”和“严谨治学,勤奋工作,诲人不倦”及“甘为人梯,贵为人师”的崇高品格是激励我们在大豆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勇敢拼搏的精神财富。
? ? ? ? 为迎朝霞顾夕阳,今天我们隆重记念王金陵教授百年华诞,就是要深切缅怀他春华秋实,光照后人的卓越成就和传承其精神。王先生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精神财富,都需要我们传承。
? ? ? ? 一是要传承他创新的科学思维。王先生的《王金陵大豆论文集》早期发表文章在不同程度上对目前在相关研究领域仍有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了他学术思路的创新性。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如果没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不能发现、发明、创造原始创新的成果。
? ? ? ?二是要传承他“一手交优良品种,一手交有创新性的论文”的学术理念。王先生认为育种家不只是一个“匠人”,还要有理论指导,要善于进行理论总结,这无论对高等院校还是对科研院所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的一生实践了他的学术理念。
? ? ? ? 三是要传承他优良的科研道德和科研风尚及严谨治学,勤奋工作,诲人不倦的精神。王先生治学严谨,不但给本科生上课,还培养大批硕士和博士。他的教案总有新的内容,81岁还在教学第一线指导博士生。下田间调查育种群体已成为他的习惯,91岁高龄,还和学生一起到大豆育种试验田调查,并给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已有育种群体和创制新的育种和遗传群体。他是农学大师,但他更像一位普通老者。对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是他任黑龙江省副省长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在家接待来访求学的农科院科研人员,探讨大豆遗传育种及促进我省大豆产业发展等问题。
? ? ? ? 四是要传承他甘为人梯,贵为人师的崇高品格。王先生在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曾讲:“你们是小泥鳅,我是老泥鳅,只要我在你们中间一转,你们身上就有腥味了”。他用毕生经历所创制的科研成果,丰富和拓宽了大豆遗传育种的宝库,提供给农学界同仁们作进一步研究的铺垫。
? ? ? ? 岁月如流水去无声,我们的记忆却有声。每当对那时光往事的追忆,眼前就涌现大师严肃的面孔、慈祥的笑容和谆谆教诲,耳畔回响起大师对我们的寄语。绿叶总是怀念大地的给予,我们总是怀念大师的赐予。在这里我们可以告慰王先生的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正在追逐着我们的梦想。
? ? ? ? 传承王先生的精神财富,再创辉煌,是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共同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大师,尊重人才,为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而用之,我院全体职工正在落实习总书记针对黑龙江省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现代农业科研的平台上快速奔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夺目耀眼的绚丽明天!